蚂蚁上树 详解台钓蚂蚁上树钓法技巧

蚂蚁上树钓法又称为粘鱼, 是竞技钓高手在比赛当中摸索出来的新的钓法 。 此钓法是在浮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, 当钓手在鲫鱼密度相当大的时候, 把浮漂向下 掳进行钓浮, 鱼在窝点形成鱼圈时开钓 。 这时把铅皮座向上推至漂脚下, 使漂的翻身加快, 让子线下摆的幅度增大, 下沉速度放慢, 让鱼去追饵 。
想实现“蚂蚁上树”, 对钓组就有一定要求 。 如果钓组上只使用一粒太空豆与8字环锁定铅皮座, 或直接使用快速别针, 则无法实现这种钓法 。 这里铅座比喻成“蚂蚁”, 主线被比喻成了“树”, 故而得此名称 。 也有钓友将这种钓法称为“漂接钓法”, 其作用是在特定条件下控制饵料的下降速度 。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的组建钓组呢?本文就为大家详细的剖析一番 。
一、“蚂蚁上树“的优势
“蚂蚁上树”既然属于一种特殊钓法, 那它就必然要用在比较特殊的场合下, 而且一旦用对路了, 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。 什么情况下适合用“蚂蚁上树”呢?
1、垂钓水域鱼种较多, 诸多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, 使用“蚂蚁”上树延缓饵料的下降速度, 在钩饵下降过程中, 会增加不同水层鱼类进食的几率 。
2、鱼类总是会在拥有合适水温的水层活动, 而一天中各水层的水温往往总是发生变化;特别是在早春和晚秋, 使用“蚂蚁上树”钓法可以扫描水层和提高中鱼几率 。
3、塘底淤泥较深, 窝内鱼儿聚窝搅动, 使钓点水质混浊;而铅坠和钩饵距离较近时会使鱼索饵困难, 此时使用此钓法会有所改善 。
4、在突然降雨等情况下发生水层溶氧量突变, 使用此钓法可以更快地找到鱼层 。
5、气压偏低时使用这一钓法不但可以兼顾上浮的鱼儿, 而且因大鱼饵的摆动量和摆动时间增大, 所以会增加鱼儿的索饵欲望 。
6、如果是一门心思底钓, 那么使用此钓法在多次抛竿后, 会使中上层鱼群追随雾化轨迹水底运动 。
二、“蚂蚁上树”的负面影响
没有绝对完美的钓法, 所以“蚂蚁上树”也有其缺点:
1、灵敏度严重下降 。 由于铅坠距离浮标很近, 浮标翻身很快, 短时间内钓饵不能落底(根据水深而定), 钓线处于严重弯曲状态, 所以无法及时反映鱼讯, 只能等到“拉黑”;钩饵落底后由于没有了铅坠的重力和浮标浮力的一对反向力的作用, 所以线不会蹦得很直, 使得整个钓组的调配“变钝” 。
2、钓目下降 。 由于上述原因, 主线弯曲而造成支撑距离发生变化, 所以会造成钓目下降, 如调升钓目, 灵敏度会进一步下降 。
3、由于鱼饵下降时间延长, 在已找准鱼层的情况下, 钓鱼效率会降低 。
4、由于鱼饵在下降过程中雾化时间长, 在已经形成钓棚的状态下, 容易使鱼层变乱 。 如以鲫鱼为对象鱼, 不但容易容易造成上层鲢鳙、草鱼的入窝, 惊散窝内鲫鱼群, 而且容易造成鲫鱼上浮 。
5、抛竿困难 。 由于铅坠位置产生大幅变化, 抛竿的准确性会大大下降, 在风大、水深的情况下更为严重 。
6、饵料下落轨迹由从远而近的倒抛物形态变为了小范围摆幅下落, 不利于将远处的鱼诱入窝内 。
三、运用“蚂蚁上树”的注意事项
“蚂蚁上树”要调整铅皮座位置, 这一点非常重要 。 也就是说“蚂蚁”上树上多高, 要根据水情、鱼情来定 。 只有调到合理的位置, 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。
1、根据饵料下降过程中的中鱼时间来判断 。 比如在饵料入水后1秒内中鱼, 说明鱼层分布靠上, 这时“蚂蚁”就要上“树”很高, 基本紧挨标脚 。 如果需要钓水皮, 还要进一步调整成浮钓 。 如果从饵料入水到中鱼时间较长, 说明鱼层分布靠下, “蚂蚁”就不能“上树”很高, 这样铅坠和饵料先同时下落到一定深度, 饵料再缓缓落下, 以提高效率和避免乱鱼层 。

推荐阅读